廣東建工集團作為傳統建筑企業,一直以建筑施工為主,經營模式和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始終難有大的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建工集團堅決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的決策部署,堅持“建筑商、投資商、運營商”三商定位為戰略發展引擎,打造“三大平臺”即: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綠色建設發展平臺、系列投融資及產業基金平臺,創新“投資、融資、建設、管理、運營”五位一體戰略思維,用創新驅動轉型、用轉型推動發展,著力促進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科學技術創新、盈利能力創新方面取得突破,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從而帶動了建工集團從“單一建房”到“綜合建城”、從“傳統建筑商”到“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的發展模式升級。
2012-2016年,建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總額1387億元,年均增長6.31%;實現凈利潤總額22億元,年均增長6.96%;資產總額從2012年初的118億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68億元,年均增長17.86%;凈資產總額從2012年初的19億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86億元,年均增長34.94%;上繳國家稅費總額51.5億元,年均增長8.81%;社會貢獻總額176億元,年均增長7.82%;上繳國有資本收益總額2.34億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每年均達到行業優秀水平。
一、執行決策部署,堅守政治定力,確保基礎設施重點項目落地
建工集團堅持服務大局,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建設任務,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在拉動我省投資增長、引領產業升級、強化基礎支撐、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全省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國家和省市重點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建工集團承接任務量從2012年的324.8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477.98億元,同比增長47.16%;每年在建工程超過2600個,項目分布于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沙特、老撾、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承建的工程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省委珠島會堂、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擴建工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梅州江南新城棚戶區改造項目、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線等機場、鐵路、橋梁、學校、醫院、保障性住房、市政道路、公共設施、水利水電等一大批影響重大的基礎設施工程、民生工程、標志性建筑和高科技、智能化建筑。
五年來,建工集團榮獲國家級工程獎項564項,省級獎項2099項,其中魯班獎12項、國家優質工程7項、中國水利大禹獎5項、全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22項、A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9項。
二、積極探索實踐,勇于攻堅克難,助推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工集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決策部署,助推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4年,建工集團緊緊抓住國家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契機,積極爭取省政府授權建工集團組建棚戶區改造省級融資平臺,截止2016年底,建工集團參與棚改項目11 個(清遠、興寧、韶關、梅州、揭陽、河源等地),總投資209億元,惠及棚戶區居民3.36萬戶,較好地推進了省委、省政府攻堅克難、惠濟民生的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在此過程中,建工集團探索出“政府購買棚改服務”的新途徑,被國務院作為示范項目加以推廣;同時設計出“投資、融資、建設、管理、運營”五位一體的商業模式,全面提升了建工集團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投資融資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在省國資委的統籌支持下,建工集團于2016年7月在全國率先組建首個省屬國企專業化住房租賃平臺(注冊資金40億元)。僅用半年時間,搭建了多個省市合作平臺,并在肇慶試點城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自主經營兩種模式,成功實現項目的落地(采購第一批房源332套),為我國、我省建立購租并舉住房制度、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房地產庫存壓力、轉變住房消費方式提供可行的實踐經驗。
2016年,建工集團積極引進國內具有建筑工業化領先優勢的遠大住工戰略合作,在番禺投資2億元建設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此舉構建從設計、科研、檢測、裝備、生產、安裝、培訓、維護等一體化的產業服務體系,將有力推進我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
三、著力創新驅動,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全省建筑企業龍頭地位
建工集團積極貫徹省委省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強調科技興企,在保持地基基礎、軌道交通、水利水電等傳統施工技術和建筑工程檢測能力行業優勢地位基礎上,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前,建工集團擁有科研機構國家級8個、省級13個, 包括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國家級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承擔了《綠色建筑運行性能提升研究及應用》、《綠色建筑能耗、水耗基準線研究》等50多項國家和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打造了綠色建設科技發展、BIM技術聯盟、高新技術企業等多個平臺。2015年,廣東省綠色建設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綠色建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州)相繼落戶建工集團,這是全面落實省政府、住建部合作構建廣東“綠色建設”體系要求的重要舉措,成為廣東綠色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6年12月,在成功研發泥水/土壓雙模式盾構機、填補國內軌道交通高端重型設備技術空白的基礎上,建工集團與中鐵裝備集團合作,在佛山市設立高端裝備研發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0億元,年產50臺套盾構機,實現由“單一施工”向“施工+研發+裝備制造”的多聯動轉型,進一步打通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成為省委省政府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一個亮點。
2012-2016年,建工集團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9項,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18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3項,國家級工法5項,省級工法234項,專利338項,完成主編、參編國標10項、行標9項、地標8項,軟件著作權34項,國家建筑裝飾行業科技創新成果20項,省級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48項,全國建筑裝飾行業科技示范工程9項,省級勘察設計類獎項17項等。
四、突破體制機制,打造國企樣本,主動作為推動建工轉型升級
建工集團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積極推動深化改革改制,創新體制機制。至2016年底,全面完成30多家非公司制企業改制。2012年以來,重點培育上市兩家企業,其中華隧建設已向省證監局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輔導工作備案報告,建科院力爭在2018年實現IPO。同時,按既定目標順利完成了14戶“僵尸企業”出清任務。
2015年,建工集團與相關金融機構、國企發展基金等發起設立組建了規模超100億的廣東省環保基金和廣東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產業基金,當前正在積極推動項目的落地。通過環保基金,建工集團將積極參與2016-2018年粵東西北地區城鄉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以及配套管網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通過管廊基金,形成5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同時可帶動建工集團其他隧道建設施工、機械設備、工程設計、建材行業等業務的發展。
2016年,建工集團分別與國開行、農發行、粵科金融、粵財控股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銀河證券、平安證券(銀行)、建信信托、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提升資產證券化、項目融資、資金運營、項目投資等方面加強了業務對接;積極參與粵科金融牽頭發起的省科技保險公司,以此為切入點,推動全省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通過借力金融機構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科技資本的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實現建工集團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可以說,邁進金融領域是建工集團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2016年,建工集團作為廣東唯一一家省屬企業代表,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作了書面經驗交流;并作為國務院國資委25家“改革新動能”專題采訪中,唯一一家完全競爭性行業的省屬企業,為國企改革和轉型發展提供了“廣東建工樣本”。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引領建筑業發展的航向。建工集團下一步要緊緊圍繞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綠色建設、建筑產業現代化、建筑業+互聯網的大勢進行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的再次起航;并希望通過自身“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的實踐,以國企責任之念,整合相關建筑產業資源,提高建筑資源集中度,加快全省建筑業由傳統業態向產業現代化發展,推動我省“建筑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廣東經濟社會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版權所有 廣東省建筑業協會 ? Copyright 2013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越秀北路222號越良大廈八樓 郵編:510050
聯系電話:020-83642505 傳真:020-83642502 E-mail:gdcia@vip.163.com 備案號:粵ICP備1500763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