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級以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委)、[]規劃局、房管局、城管局(委)、市政園林局、水務局、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深圳市人居環境委,佛山市順德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國土城建和水利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現就我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深刻認識十八大報告對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ㄒ唬┪逦灰惑w、科學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是科學發展觀理念的不斷深化和拓展。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等結構性問題。深入踐行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總的指導思想,更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生態文明、美麗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外延式城市建設模式使廣東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變得脆弱,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新時期亟需樹立綠色、智慧、包容、人本的新理念,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美麗、宜居、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城鎮化道路。
?。ㄈ┧幕?、協調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廣東依托于外向型經濟和農村工業化的傳統城鎮化道路,單一強調了工業化進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滯后,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并影響到全省的協調發展。推進四化同步、協調發展,是廣東新時期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抉擇。
?。ㄋ模┏青l一體、公平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本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廣東經濟總量雖然位居全國第一位,但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較大,已經到了迫切需要更加重視公平,實現改革成果和發展利益普惠共享的階段。
?。ㄎ澹┟裆U?、創新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提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住房城鄉建設事業與民生息息相關,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開創發展新局面。
我省面臨著全球城市化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建設永續美麗廣東,機遇和挑戰并存,任重而道遠。
二、明確我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目標
?。ㄒ唬┛傮w目標
堅持五位一體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粵港澳合作,建設珠三角大都市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粵東城鎮群、粵西沿海城鎮帶,粵北地區綠色崛起。城鎮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得到推廣,城鄉空間品質和居住質量明顯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感不斷提升。傳統建筑業向現代建筑業轉變。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呈現“區域協調、城鄉一體、集約高效、宜居適度、山清水秀”的新局面。
?。ǘ┚唧w目標
——大都市區化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盡快形成。以大珠三角世界級城鎮群,三大新型都市區(廣佛肇+清遠、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三大區域增長極(粵東汕潮揭城鎮群、粵西湛茂都市區、粵北韶關及清遠北部都市區)為發展單元的大都市區化發展格局得以確立,省對于大都市區化發展的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大都市區內部協調機制進一步健全,大都市區的統計、考核制度初步建立。
——探索制定我省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偨Y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現代化發展經驗,研究國內外經驗教訓模式標準等,為廣東下一步優化、加快發展,率先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道路提供指引。
——全省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珠三角城鎮化率已達83%,重在提質增效;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全省城鎮化率2015年達到70%,繼續穩居全國前列。
——城鄉通達度進一步提升。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規劃建設以干線鐵路、城際軌道和高快速路為骨架的交通網絡。到2015年,全省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并貫通出省通道。城際軌道交通與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及公共交通實現無縫銜接,運量達城際公共交通客運的25%。城市空間組織形式的TOD(公交導向型)特征逐步顯現,重點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站場建成一批高品質的TOD綜合開發示范點。
——縣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縣域經濟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全省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數量達到120個;打造110個名鎮、1900個名村;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域覆蓋。
——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到2015年,全省土地開發建設比率控制在11%以內,工業用地占全省城鎮建設用地的比例控制在20%左右,單位建設用地產出率與“十一五”期末相比有較大增長。
——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到2015年,全省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20%左右;完成200條“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建成1800個以上宜居社區。全省市、縣、鎮的文化設施建設全部達標,其中珠三角文化設施達全國一流水平;全省復興嶺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95處以上;全省綠色建筑面積達到4000萬平方米以上。
——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到2015年,全省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以上,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形成覆蓋全省的綠道網絡;新建和改造水廠規模達到1500萬立方米/日以上,新建和更新改造供水管網達到2萬公里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其中珠三角90%以上、其他地區7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其中珠三角90%以上、其他地區75%以上。
——建筑業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到2015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10000億元和3000億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建筑業總產值保持每年14%的增長、增加值保持每年12%的增長。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建筑企業超過15家,年產值500億元以上的建筑企業超過2家。建筑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20%以上。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工程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施工特級企業數量達到15家,勘察設計綜合甲級企業數量達到15家。
三、加快建設大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ㄒ唬┲槿侨诤习l展,率先建成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CEPA和粵港、粵澳合作框架下,加強珠三角與港澳的深度合作,率先實施新一輪開放改革,著眼參與國際競爭和引領國家發展,積極培育金融合作區、信息數據區、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等特殊政策地區,強化先進生產功能和高端服務功能,建成國際事務管理和交流中心,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鎮群。近期重點聯合港澳推進重點合作區建設,積極探索區域聯合創新區、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旅游合作區及生活合作區的建設模式。開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研究,積極推動粵港澳合作建設、各城市聯動開發,共同提升大珠三角融合發展的水平。
(二)深化珠三角三大都市區的分工與合作
發揮廣州、深圳作為國家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作用,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化程度,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高端生活服務業。珠三角中部都市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要優化布局分工,發展成為珠三角輻射能力最強的綜合服務中心和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產業中心之一。東岸都市區(包括深圳、東莞、惠州)要發揮毗鄰香港的優勢,實現功能互補和結構性對接,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生產服務中心。西岸都市區(包括珠海、中山、江門)要抓住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深圳的聯系,推進珠澳一體化和通道對接,成為珠三角加快發展的重點地區。
(三)構筑共建共享的一體化區域公共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現代綜合交通承運體系、清潔安全可靠能源保障體系、人水和諧濱水水工體系以及便捷高效信息網絡體系等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立足粵港澳作為全國、國際戰略通道的定位,以海港和空港共同形成的“??战M合港群”為鏈接點,將連通內陸的高速公路網、快速鐵路網和高等級航道網組成的“內際交通網”,與聯系海外的遠洋運輸線和國際航線組成的“海空運輸網”連為一體,形成多式聯運、綜合立體的對外交通體系。盡快建成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大力推進軌道站點周邊土地綜合開發(TOD)。建設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統籌珠三角基礎地理及城鄉規劃建設空間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ㄋ模┩晟苹浉郯膮^域協作治理體制,共建環珠江口優質生活圈
建立健全深港、珠澳跨界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鄰接地區土地利用等協調機制。制定工作準則和行動綱領,推進三地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強灰霾治理、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合作,劃定區域綠地,完善動態檢測,共同維護和保障生態安全。落實粵港澳三地《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在環境生態、低碳發展、文化民生、優化區域土地利用及綠色交通組織等五個主要領域深化合作。圍繞環珠江口灣區推動高端服務功能集聚,提升灣區的人居環境質量和空間品質,將灣區建成區域創新基地、多元文化融合區和生態良好的優質生活圈的精華區。
(五)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
加快泛珠三角區域基礎設施的銜接,推進跨省區、內陸省區通向沿海及出境的鐵路及高速公路建設與改造,形成泛珠三角經濟圈發達的陸運、水運、海運體系。加強產業的合理分工布局和區域產業協作。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監測、環保產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分別監測、相互通報、信息共享、共同防污治污為基礎的跨界污染治理協調機制。鼓勵泛珠三角區域非官方(包括中介機構、民間組織等)組織和相關協調機制的建立。
四、實施區域差別化發展,優化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一)加強跨界地區合作和戰略性新區開發建設
培育環珠江口灣區、汕潮揭空港經濟區、東江下游流域合作區、西江流域合作區等跨界重點合作區。堅持科學規劃,高水平打造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以及廣州中新知識城、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東莞臺灣高科技園、中山翠亨新區、惠州環大亞灣經濟區等重大戰略平臺,提升珠三角發展水平;加快汕頭海灣新區、湛江東海島工業新城、韶關芙蓉新城、茂名濱海新區、陽江濱海新區、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順德清遠(英德)經濟合作區、清遠市蓮湖產業園、燕湖新城、云浮新區等建設,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發展。
?。ǘ嵤┏鞘新撁擞媱潱苿踊洊|汕潮揭城鎮群
粵東地區以提質聚力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加快“汕潮揭”同城化,大力推進汕潮揭城鎮群建設。破除區域合作壁壘,構建“城市聯盟”,推行產業合作、環境共同治理、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一體化等區域共同制度,強化區域的規劃建設協調機制。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深化對臺經貿合作,強化閩粵贛經濟聯系。
(三)開展多邊合作,發展粵西湛茂陽沿海城鎮
粵西地區以擴容聚力為重點,加強陸海統籌、區域統籌和產業統籌,提升“湛茂陽”臨港經濟圈,推動粵西沿海城鎮帶協調發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化產業基地和全省海洋經濟示范區。開展多邊合作,圍繞石化、能源、鋼鐵等龍頭項目延伸產業鏈,融入北部灣經濟區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增強粵西地區在更大區域集聚資源和引領服務的能力。研究設立雷州半島國家級新區的可行性。
?。ㄋ模┤谌胫槿?,增強粵北山區特色化發展
粵北山區以保護南粵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積極發展綠色經濟,依托傳統和自然稟賦,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重點開發自然奇景、森林山地景觀等生態旅游資源,推進縣域特色化發展。強化韶關、清遠、河源、云浮等地緣優勢,融入珠三角城市化進程,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打造廣東面向中南地區的重要門戶。積極推動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支持欠發達地區特色發展。
(五)加快中心鎮和名鎮名村建設,帶動農村一體化發展
研究出臺政策推動以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加快發展,實現人口本地城鎮化。以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為切入點,加大村莊整治力度,推進村鎮建設工作,打造一批名鎮、名村、示范村。研究制定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服務體系,依托特色產業推進“一鎮一策”、“一村一品”。制定“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結合的村鎮規劃指引,試點推進“規劃師下鄉”,全面提高村莊規劃編制率和編制水平。利用農村危房改造的契機,推進村鎮農房建設管理員隊伍建設。
五、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建立“美麗發展”新模式
?。ㄒ唬┤骈_展宜居城鄉創建活動
推進宜居、低碳城市建設,重新審視原有“集中式的、機械的、大規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方式,摒棄工業文明時代的大功能分區、大路網、大尺度構筑物、長距循環等傳統做法,遵循“微降解、微能源、微沖擊、微更新、微交通、微綠地”的新理念,實現生態低碳時代的城市轉型。探索生態低碳城市的規劃管理方法和工作機制,提出低碳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城市現有排水設施普查,制定并實施城市排水與暴雨內澇防治專項規劃。加大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投入,重點提高供水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建設質量。全面提升水質檢測能力和應急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城市供水水質安全。創建節水型城市,切實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繼續開展“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宜居社區”、“宜居環境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的示范和評選,發揮典型帶動效應。啟動美麗小鎮、美麗鄉村示范。
?。ǘ┩晟浦槿蔷G道網,因地制宜建設粵東西北綠道網
大力發揮珠三角綠道網生態、休閑等效應和綜合性功能,重點打造“旅游服務、體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服務”等四大綠道品牌產品。以“點”帶“線”,建設綠道“公共目的地”,培養新的休閑生活方式,讓綠道更加貼近群眾和生活?;洊|西北地區近期以城市建成區為重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開展綠道建設,并打造綠道示范段。依托綠道網,開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車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設,更好地發揮綠道效益。
?。ㄈ┩苿泳G色基礎設施建設
制定全省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劃定生態線,確定全省生態安全和城鎮化發展格局,建設以公園體系、綠道和雨水花園(生態斑塊—廊道—踏腳石)為主體的綠色基礎設施,打造生態化、系統化、區域化、規模效益明顯的綠色空間。統籌城鄉綠化,規劃建設生態園林圈、環城綠帶、城鄉公園等,促進全省城鄉綠化成網。統籌珠三角園林城市群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打造珠三角園林城市群。深入推進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園林城市(縣城、城鎮)。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加快各類公園綠地建設,推廣立體綠化,構建城市空中綠廊。編制全省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引導景區內重點保護資源,景區外圍合理有序開發,實現風景資源永續利用。
?。ㄋ模┘涌炖鬯幚砗突厥昭h利用
以市、縣域為單元統籌規劃、組團式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實施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大力推廣“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落實村鎮垃圾保潔隊伍,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專項行動,實施連片整治,創建“一縣一條示范帶”、“一鎮一個示范片”的保潔先進片區,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偨Y廣州、深圳市垃圾分類的經驗,在珠三角城市推廣并逐步在全省推開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建設,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繼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研究推廣適合城鎮化分散地區的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重視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推進污水處理和循環利用。大力推廣適用于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的工藝和技術,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解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
(五)大力推動建筑節能
完善具有廣東特色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建立規劃、設計、施工、監管、運營(使用)五位一體的建筑節能管理機制。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材和綠色物業管理。實施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鼓勵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開展綠色建材的研發生產,定期公布綠色節能產品推廣目錄。以公共建筑為重點,鼓勵企業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出臺財政、稅收和發電上網等激勵措施,加大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推廣利用。啟動綠色生態城區示范建設,開展城市降溫行動試點。
?。┍Wo性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街區、村落
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復興嶺南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以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周邊環境和非物質文化元素應當實施整體保護,保持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嚴格控制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探索建立空間發展權轉移制度。擴大申請和使用好國家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爭取設立省級、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各市要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優秀歷史建筑和傳統村落名單和檔案,明確管理單位。
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住有所居
?。ㄒ唬嫿ㄒ怨夥繛橹黧w的住房保障體系,逐步覆蓋外來常住人口
堅持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適度保障的原則,按照問需于民、以需定建、分步實施、輪候解決的思路,合理確定住房保障范圍、保障方式和保障標準,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可持續、能循環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常住人口特別是有穩定職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健全住房保障分配、退出機制,提高住房保障公信力。
(二)加強住房政策研究和頂層設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充分發揮房地產業的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地位和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基本載體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通過定點監測房價運行和市場供需規律,定期開展房地產市場運行分析,深化住房政策研究,引導住房梯度消費,探索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和健全住房供應體系的長效機制。繼續推動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為住房政策研究和宏觀調控決策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把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作為建立市場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內容。
?。ㄈ┘哟笞》抗e金監管力度,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
以資金安全運行作為重點,以幫助繳存職工解決自住房為目標,進一步加強住房公積金監管。推進繳存擴面工作,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探索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等新思路,幫助中低收入家庭更好地使用住房公積金。擴大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城市試點。
七、發展新建筑業,促進傳統產業向創新型產業的轉變
?。ㄒ唬┲匦露ㄎ唤ㄖI,確立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的戰略地位
建筑業的人文理念、科技水平與產業形態決定著現代文明和城鄉建設的形態,建筑業在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中具有重要意義。開展建筑業轉型升級及優化建筑業營商環境的課題研究,探索基于科學發展理念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建筑業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重構的方向,提出建筑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ǘ┮圆科坊?、集成化、智能化為方向,重構建筑業產業體系
變革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傳統建筑生產方式,構建以構件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方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成品化、施工機械化、管理信息化為特征,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維護、保養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從建筑功能設計,建筑施工方式、管理方式創新,以及中介服務體系重構等方面,吸納智慧理念和智慧技術,推動建筑業成為智慧產業。以管理創新、信息化等手段提高建設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管理效能,以先進技術、工藝和標準強化質量安全保障機制。
?。ㄈ汛簖堫^骨干企業群體,大力培育專業承包企業和勞務市場,建設建筑強省
按照扶優扶強、扶專扶精、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原則,以高水準的大型綜合性設計和施工企業為龍頭,扶持優質企業發展。支持鼓勵大型設計、施工企業采取多種方式,向關聯度較高的上下游產業延伸,拓展產業功能,走投資、開發、科研、設計、咨詢、施工管理一體化的路子,發展成綜合性企業集團,形成一批廣東建筑業知名企業、品牌企業、骨干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技術型發展或多專業一體化發展,做強專業品牌企業。培養完善建筑勞務分包市場,加強對建筑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
?。ㄋ模┮酝茝V嶺南建筑和綠色建筑為抓手,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
推廣嶺南建筑設計理念,推進嶺南文化與建筑的融合共生,創新具有嶺南文化特色、融匯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的建筑文化藝術,使建筑業成為建設文化廣東的重要產業。引導企業順應綠色化和智慧化的發展趨勢,組織力量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特別是在低碳建筑、綠色施工、節能減排等領域開展工法、發明專利創新及研發。加大資源節約型、生態環保型化學建材、新型墻體材料及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熱泵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力度,以此推動建筑業向高新科技產業轉型。
?。ㄎ澹┘哟笕谫Y投入和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建設科技含量和水平
推動銀企合作,加大金融機構對建筑業企業授信額度、投標保函、質押融資、貸款發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進大型建筑業企業上市,增強資本運營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以專利、專有技術權屬和有償轉讓為動力的技術創新機制。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專有技術和工法。健全技術咨詢市場,促進建筑技術資源的優化配置。
八、堅持市場經濟和法治導向,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ㄒ唬┨剿髋c新型城鎮化相適應的城鄉規劃工作機制
研究建立大都市區化和城鄉全覆蓋的空間規劃管治體系,創新各類空間規劃統籌協調的管理體制,凸顯城鄉規劃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的統籌先導作用。研究縣(市)域城鄉整體規劃編制體系,推動空間資源配置和管理由城鄉二元向一元化轉變。探索城鄉規劃規??刂埔约肮卜赵O施水平的規劃標準,滿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完善省、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健全省、市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逐步形成全域的規劃監督網絡。
?。ǘ﹦撔鲁鞘芯C合管理體制,推動城市運行開放包容有序
提高對外來務工人員、流動商販等弱勢群體的關愛,樹立“服務+管理”的工作理念。把外來常住人口納入各級政府人口管理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在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推動外來常住人口融入城市。探索數字化、人性化、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促進城市管理向服務百姓生活轉變,全面提升城市日常和應急管理水平。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和示范建設,集中敷設和管理電力、通信、供水、燃氣等地下管線,探索地下管線統一經營管理模式。重視城建檔案的收集和數字化利用,發揮其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基礎性作用。
?。ㄈ┨剿髋c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投融資體制機制
以省為平臺,加強與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設立廣東省城鎮化建設基金,重點投向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重要平臺、重要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服務設施、新區開發、舊城改造、生態保護、現代農業、農村社區建設等項目,將其作為撬動新型城鎮化的“杠桿”。以實施省政府與中國農業銀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合作協議》、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與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開發性金融合作備忘錄》等為切入點,遵循市場化運作方式,形成大型金融機構支持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合力。多途徑吸納我省豐厚的民間資本投入城鎮化建設,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資產收購、購買地方政府債券、設立投資基金等方式進入城市建設領域。
?。ㄋ模嫿ㄖ腔鄢青l空間信息平臺,推動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
加快推進省級城鄉規劃空間信息平臺的立項和開發,在此基礎上研究開發廣東省智慧城鄉空間信息平臺,歸集城鄉規劃建設、住房和建筑業大數據。實現城鄉建設信息的共享和實時公布,并對城鄉各類空間規劃的實施進行動態監控。逐步推進空間信息與人口、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城鎮化發展相關領域信息的整合。推動三網融合,大力發展物聯網和云計算,促進城市建設重點領域智能技術應用,加強城市形態的智能型生態設計。
?。ㄎ澹┮愿母镎型稑酥贫葹橥黄瓶?,建立建設市場監管體系和信用體系
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符合市場規則的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管理機制。實施“五公開”,即公開招標條件、公開招標內容及標后公開評標專家、公開評標過程、公開評審結果,使投標人、招投標監管人員與社會公眾一起監督評標專家的行為,建立評標專家不良行為信息公示制度,促使其自我約束。加大對參與圍標、串標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及注冊人員的處罰力度,記入信用記錄,直至市場禁入。
(六)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設,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審批事項,擴大政務公開范圍,構建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綜合監管體系。完善網上辦事大廳,大力推行行政許可電子化申辦審批。全面檢討行政審批(資質)標準,逐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加強動態監管,完善清出制度。加快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立法,健全法規制度框架。大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依法辦事,加強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察,規范行政執法,營造法治環境。
九、實施十大示范行動計劃,實現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新發展
按照“樹示范、帶全局、促落實”的思路,選擇某些關鍵領域從示范點、線、網的創建入手,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發展格局。
(一)跨界合作示范行動計劃
增強粵港澳經濟圈的輻射帶動能力,依托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平臺,推動更多粵港澳專項合作區的建設?;洊|、粵西部分地區分別納入海西經濟區、泛北部灣經濟區和西江流域經濟區的范圍,劃定若干新興戰略性合作示范區。推動省內相鄰城市有條件區域發展跨界合作,如廣佛交界地區、廣佛肇合作區、珠中交界合作區、深莞惠交界合作區、湛茂臨港交界合作區和汕潮揭空港經濟合作區等。
?。ǘ┮司映青l示范行動計劃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樹立3-5個宜居示范城市。省、市每年評選一批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宜居社區和宜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一批“美麗小鎮”、“美麗鄉村”。
?。ㄈ┚G色基礎設施行動計劃
開展城鄉公園、各類保護區等“區域生態斑塊”公園化的建設,推進綠道功能完善、自然人文廊道建設、生態景觀鏈接、城鄉水網連接等“鏈接系統”項目;全面鋪開城市立體綠化、雨水花園、低沖擊設施等一系列“踏腳石”建設,建立完善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各市在上述領域各抓若干個試點,作為完善綠道建設的“升級版”,探索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四)生態園林城市(縣、鎮)示范行動計劃
“十二五”期間,全省創建3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6個國家園林城市,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市全部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創建一批園林縣城、園林城鎮。打造2個立體綠化試點城市,建設一批立體綠化示范項目。
?。ㄎ澹┏青l一體化示范行動計劃
以縣域為單元,以城鄉一體化規劃為統籌,以縣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以縣級財政為整合資金的平臺,以省中心鎮、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國家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國家(?。﹫@林城鎮、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為關鍵節點,推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一批示范縣。
?。┏青l垃圾綜合整治示范行動計劃
加快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各市建設一座無害化焚燒廠,各縣(市)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各建制鎮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轉運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點。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網絡體系。推進廣州、深圳餐廚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建設,創建全國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省、市各抓一批“戶收集、村集中、鎮運轉、縣處理”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的示范點。
(七)住房保障制度創新示范行動計劃
推進廣州、中山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創新試點?!笆濉逼陂g,各地在保障性住房的問需于民、輪候解決、退出機制、投融資模式、住宅產業化成套技術、工程質量監管、建筑節能等各方面各抓一批試點、示范點。
(八)綠色建設示范行動計劃
“十二五”期間,全省打造1000棟具有嶺南特色的綠色低碳建筑示范。從2014年開始,全省新建大型公共建筑(2萬m2以上)和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以及廣州、深圳的保障性住房強制實施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其他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開展綠色低碳建筑技術集成研究,指導全省綠色低碳建筑的發展。
?。ň牛┚G色低碳生態城(園)區示范行動計劃
“十二五”期間,全省打造10個綠色低碳生態城(園)區。從全省現有已立項的各類新城、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產業轉移園等城(園)區中,通過自主申報集中評審的方式,選出10個符合條件的城(園)區,采取省市共建模式,引導城(園)區按照綠色、生態、低碳理念進行規劃設計,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城(園)區。
?。ㄊ┲腔鄢鞘校ㄦ偅┦痉缎袆佑媱?span>
做好珠海市、廣州番禺區、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光明新區和坪山區、順德區和樂從鎮等國家智慧城市(鎮)試點建設?!笆濉逼陂g從智慧城市、智慧城鎮、智慧社區3個層面分別選擇若干個典型作為省、市試點,并積極申報國家試點,推動智慧城市(鎮)建設全面提速。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3年5月27日
版權所有 廣東省建筑業協會 ? Copyright 2013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越秀北路222號越良大廈八樓 郵編:510050
聯系電話:020-83642505 傳真:020-83642502 E-mail:gdcia@vip.163.com 備案號:粵ICP備15007635號-1